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会场。
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近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本次大会以“承载人类梦想驶向星辰大海”为主题,围绕航海装备热点领域,聚焦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等,推动航海装备产业实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创新发展。
大会同期举办了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海洋装备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大会、海洋经济合作创新发展大会等多场活动。
进入全球第一方阵
航海装备是发展海洋经济、促进国际贸易、密切人员往来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国航海装备产业快速发展,设计建造能力和装备质量性能跻身世界前列。数据显示,10年来,我国海洋装备业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从2010年的9%激增到2021年的41%,最新订单量占国际市场份额超70%,我国已经进入全球海洋装备业的第一方阵。以造船为首的海洋装备行业正在成为世界级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造船业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被称为“综合工业之冠”,涉及钢铁、机械、电子等50多个行业,产业关联度很高。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大背景下,着眼于解决效率提升、用工短缺等难题,对造船业的数字赋能同样刻不容缓。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在主旨报告中强调,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造船强国、制造强国。“建议造船工业战线推进数字化转型重大行动,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协同推进,在全国造船工业企业大规模、普及性推进技术改造,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周济说。
我国已是船舶制造大国,但在部分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如深远海环境探测、分析与预报能力不足,深远海航行装备自主设计制造短板突出,深远海航行与资源开发的安全保障体系欠缺,深远海技术标准与工程软件未能自主可控等。
中国航海学会理事会理事长何建中认为,要建立政、产、学、研、用协调研发机制,集聚科技力量和资源联合制定研发规划,系统构建深远海航行装备制造与安全保障的技术发展路径和产业生态系统,促进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
绿色船舶制造业发展是全球海事工业新一轮变革的重要方向。今年7月,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明确提出国际海运温室气体排放尽快达峰,在2050年前后达到“净零排放”,全面加速船舶“脱碳”进程。
当前,加快船舶工业绿色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的增长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司长徐春荣表示,推动绿色船舶制造业发展,一是要构建绿色船舶产品体系,加快形成绿色船舶谱系化供给能力,重点推进LNG、甲醇、氨和燃料电池等绿色动力船舶研发应用,打造标准化、系列化品牌产品。二是推动制造体系绿色转型,重点抓造船、修船、拆船三个环节,建立先进船舶总装建造体系,加快船舶总装建造数字化转型。三是推动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探索建立行业碳足迹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绿色船舶配套供应链、健全完善绿色低碳标准等。
技术创新精彩纷呈
走进本次大会新时代十年成果展“大国重器”展区,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模型生动再现了海上超深水气田作业场景,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一最新海洋工程重大装备,实现了3项世界级创新、运用了13项国内首创技术,被誉为迄今为止我国相关领域技术的集大成之作。“深海一号”能源站尺寸巨大,总重量超过5万吨,最大投影面积有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总高度达120米,相当于40层楼高;最大排水量达11万吨,相当于3艘中型航母。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送展的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邮轮模型是我国首制大型邮轮,也是全球首艘5G邮轮。工作人员陆晓青介绍,该邮轮可容纳乘客数5246人,全船共107个系统、949个分系统、55000台设备。生活娱乐公共区域分布于16层甲板,总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是一座移动的“海上现代化城市”。
专业学科展区汇聚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海洋科学等领域的10所高校,展示其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大型绞吸挖泥船“天鲸号”“海燕”水下滑翔机等一众卓越装备产品,反映出我国高校在航海装备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
相比一众“巨无霸”,一款名为“海豚-Ⅰ型无人艇”显得有些小巧灵活,然而实力却不容小觑。天津大学教授张安民告诉记者,这是一种新型的小型可充气水面无人艇,全船主尺寸长约3.3米,宽2米,高1米,为全开放式、无积水式船体设计。电气主要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能源系统等组成。船体的主体结构使用6061铝合金、橡胶、碳纤维、316不锈钢等材料,设计基于模块化设计思想,各模块独立工作、互不干扰,可实现快速拆装、便捷接入、简易运输。
伴随技术加速迭代、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产业链供应链不断优化,我国航海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步伐稳健、前景光明。新时代十年成果展内容精彩纷呈,成为我国积极推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
蓝色动能势头强劲
福建省将海洋装备产业视为重要的驱动引擎,在大型海洋工程船舶、海上风电装备、深海养殖装备等领域,形成了全球细分市场优势和全产业链竞争力。
最大装车量7500辆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是目前世界上在运营最大的节能、环保、双燃料汽车滚装船;可搭载万米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和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的“探索二号”科考船……在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上,福船集团众多领先产品精彩亮相,彰显航海装备领域的“福建力量”。
在陆域与近海养殖空间趋紧的情况下,水产养殖发展的潜力空间开始向深远海转移,可与之相应的技术与装备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福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深远海养殖装备制造。
在福建省泰源船业有限公司展区,展出了福建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泰渔Ⅰ号”模型。泰源船业董事长刘文质告诉记者,传统海水养殖靠岸近、水质差、水流动性弱、养殖区域过于密集,导致养殖鱼与天然鱼差距较大。泰源船业攻坚克难,于2020年设计完成首台由福建省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深远海养殖装备——“泰渔Ⅰ号”。
刘文质表示,“泰渔Ⅰ号”被评为“省内首套重大技术装备”,并取得全国第一张养殖装备产权证书。平台养殖水体10300立方米,养殖容量为8万至12万尾,每批次可产出优质鱼100吨,可抗14级风,是国内同类养殖装备中功能最全、实用性最强、养殖管理成本最低的产品之一。
位于福建平潭的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带来了“顺-1600”1800吨风电安装船、3500吨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平台等一批海上装备的模型。正力海工常务副总裁陈仁辉告诉记者,该公司是一家深耕海洋工程的企业,已形成海洋绿能服务为主,兼顾海上抢险救援的业务矩阵。“我们的装备广泛应用于海上风场建设、沉船打捞、跨海大桥建设等。近年来,我们先后承接了一批央企、国企大型海上风场工程,以及港珠澳大桥、平潭公铁两用桥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陈仁辉说。
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表示,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福建将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着力发展航海装备产业,打造互联互通航运枢纽,推进海洋各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海洋强省,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增添蓝色动能。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