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向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手工业和特色文化等,发展潜力巨大。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产值超十亿元农业产业镇,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支撑不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升级和现代化转型,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提升乡村多元价值,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立足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建立产业体系。第三次农业普查显示,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我国农业的基本资源禀赋和人地关系格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充分认识到小农的生产特点,从实际出发,通过推广简单、易于操作的生产管理措施,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等方式,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把更多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提升其抗风险能力,因地制宜建立产业体系,促进特色农产品生产方式现代化转型。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目前很多特色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科技含量不足、标准化程度不高。通过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组成科技特派员,引导相关企业开展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有效促进特色农产品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加强全产业链科技支撑,打造品种培育、生产技术研发、销售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生产的规模化、智能化水平,打造科技领军型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当前,各地特色农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环节,加工规模小、零散不成体系,缺乏精深加工,尚未形成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和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产品价值提炼不够,附加值难以得到有效体现。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推动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储藏运输、产品营销等方面延伸,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贯通供应链,完善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让更多土特产飞出大山、进入百姓餐桌。提升价值链,充分利用特色产业的文化、生态等多种功能,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多种价值实现,把特色资源真正转化成为富民产业。
加强品牌建设管理,促进产业价值实现。特色农产品因生产地域限制强、风味独特、产量有限等原因,在市场上具有销售溢价潜力。但实际上,一些特色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品牌总体散而不强、多而不响,品牌效应难以发挥,有的农产品甚至存在质量堪忧、市场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品牌建设仍是特色农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要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构建乡村特色产业品牌体系。地方政府应大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一批有特征标识、有产地身份、有影响力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守好质量管控的生命线,严把质量关,制定实施品牌准入和分级体系,健全可追溯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品牌的“含金量”,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
《光明日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