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个全品类机器人展示中心“机器人大世界”搭建永不落幕的展厅,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北京测评中心提供国内权威、国际一流的检测认证服务,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着力破解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生态建设的行业通用难题,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助力打造“最强大脑”……在北京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产业的“上下游”已成为“左右邻”,从引聚产业链企业到建设产业空间承载,再到提供算力支撑、大模型训练,北京亦庄正加速构建融通联动的机器人产业配套生态体系。
8月21日上午,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北京机器人大世界在北京亦庄启幕运营,落地在北京亦庄经海五路3号院北京机器人产业园内。在机器人大世界,一组未来感十足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呈现在眼前:在汽车制造领域,搬运机器人和弧焊机器人已成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线上的“熟练工”,在电焊、车体弧焊、车体车顶盖侧围搬运、喷漆、冲压等全流程环节有条不紊地工作;在商贸物流领域,物流机器人做到了货架到人、货箱到人、机器人分拣、机器人智能物流仓储自动化;在医疗健康领域,手术机器人配备高清晰度立体视觉系统、显微手术仪、智能手术钳和光纤插头,使医生在执行手术时能够获得更清晰的视野、更准确的操作;在商业社区服务领域,全国首款持证上岗的AI餐饮机器人,实现了煎饼果子从制作原料到按口味定制成品的自动化全过程……
北京亦庄机器人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展厅共有机器人+制造业、机器人+医疗健康、机器人+人工智能等9大“机器人+”场景,力争以展促产,启发企业发展思路,打造一个链接平台、产业、企业、人才的展厅。例如,世界机器人大会闭幕后,展厅将收纳部分精品,对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进行持续、免费展示,此外还将为机器人企业发布新产品提供路演空间和路演服务。
不仅如此,在25万平方米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园,还同步落地了国内一流的机器人检验检测技术平台——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北京测评中心(简称测评中心)。这里配备了国内权威、国际一流的测试设施,能为工业、服务、特种等种类的机器人,提供零部件、模组、整机、集成应用等全产业链的研发、生产、现场等环节的检测认证服务。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简称创新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产业飞速发展,机器人的电磁兼容、安全、可靠性和智能化等技术领域的检测与认证已成为行业刚需,测评中心就近落地,可以帮助我们有效节约在测试和认证方面的时间,缩短研发测试周期。”
北京测评中心,工作人员在交互试验室展示人形机器人上肢测试系统)
目光转向室外,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天工”正走在机器人专用道上,不时挑战草坪、斜坡等复杂地形的高难度。作为国内首家省级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生态建设,围绕“天工”和“开物”两大核心任务开展攻坚,并致力于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行业资源组织者、产业发展培育者、落地应用推动者。“我们瞄准的是解决人形机器人行业通用问题,推动产业整体发展。”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表示。
事实上,不仅是创新中心,整机制造企业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总部、关键零部件企业智同精密和清能德创等也已汇聚。此外,为加速机器人产业集聚,促进技术交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北京机器人产业园内,今年4月建设了机器人产业孵化器,为机器人上下游领域初创型、成长型企业提供创业辅导、项目路演、投融资、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政策咨询等服务,目前已有灵足时代、肇观电子、锐趣科技、跨维智能等四家机器人企业签约入驻。
在距离北京机器人产业园4公里的通明湖信创园,北京亦庄正在打造全域人工智能之城,首批建设“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十大标杆应用场景。在这里,北京最大、全国领先的北京亦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已点亮3000P高性能算力,而在整个北京亦庄,已有5000P高性能智能算力投入使用,规划算力规模超万P;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则是企业的训练场,助力大模型练就“最强大脑”,并持续推进相关领域数据聚合,释放数据价值。
“目前,我们创新建设了‘一个数据安全物理空间’‘一张高效互通的数据光网’,开发了‘一套可信数据基础设施’,编制‘一套运营管理机制’,通过管理机制、技术手段等,构筑起数据流通、模型训练的安全环境。”训练基地有关负责人介绍。
汇聚展示交流和检测评定的便利,聚集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优必选机器人、长木谷等机器人领域多个“顶流”企业的引领作用,专业孵化载体和关键零部件企业的助力,再加上汽车、新型显示等产业智能制造工厂的广阔应用场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北京亦庄,机器人产业的“上下游”已成为“左右邻”,机器人企业不出区就能找到研发、制造、训练、测试乃至应用环节的创新伙伴。下一步,北京亦庄将加速构建融通联动的机器人产业配套生态体系,不断加强产业发展的软硬协同服务配套,紧扣机器人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全过程发展需求,完善数据、平台、服务、资金等资源要素配置,持续营造人才近悦远来的环境,构建“资源统筹-要素集聚-创新协同”的产业生态雨林。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