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这条高速路上的异常停车情况有哪些?”——屏幕前,百度公司员工邢增宏正在对AI数字人“小璐”进行训练,几秒钟后“小璐”根据仿真数据给出答案:“上个月异常停车事件总数为11805起,其中已处置事件11659起……”。
邢增宏所从事的职业叫做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他的工作是将人工智能这一智慧大脑打造成某个领域的专家,让人工智能在行业应用上大显身手。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最新发布的19个新职业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的兴起和壮大,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蓬勃发展的缩影。
2018年,邢增宏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如今深耕于智能交通领域。邢增宏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将AI代码转化成可感可知的人工智能应用。其中之一是训练AI智能体,提升数字人的极简交互和感知能力,保障公众高速公路出行安全的同时,提升高速公路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邢增宏举例介绍,在他参与编写的路网运行监测系统中,工作人员通过与数字人交互,可以实时监测道路上的异常停车、火灾、烟雾等事件,系统将不同事件分级分类入库后,将自动匹配相应的预案进行处置。
当前,像邢增宏这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从业者数量迅速增长。今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新一批19个新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在列。
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研究处副处长李利利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人才类型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才既包括从事生成式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创新的研究人才,也包括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与服务落地应用的产业人才。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经济发展关键在应用,这需要大量人才从事技术应用落地的具体工作。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弄潮儿,相关人才正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李利利说。
相关新职业的涌现显示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信通院近日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23年底,中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厂商及高校院所共计254家,发布大模型近80个,部分国产大模型已面向市场投入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科技浪潮,也对相应的高端人才提出更高需求。脉脉高聘人才智库近日发布的《2024大模型人才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1至7月,尽管大模型人才整体处于供大于求状态,但部分技术人才仍然供不应求,大模型算法、技术类人才的招聘数量、人才紧缺度均位居前列。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不仅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产生影响,也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李利利认为,当前人工智能人才发展主要表现出三方面趋势:一是顶尖人才的“头雁效应”突出,二是青年人才在前沿科技领域创新突破趋势明显,三是人工智能人才赋能行业转型升级需求持续攀升,对复合型、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
面对此趋势,多方也积极推出支持人工智能人才发展的政策。今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提出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领域新职业,制定颁布国家职业标准,构建科学规范的培训体系等。多地还围绕专项人才培养、人才补贴和奖励等多方面,加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力度。
李利利认为,人工智能是典型的跨学科领域,未来可以围绕产教融合方面持续探索,支持一批高水平高校与人工智能企业共建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支持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向院校开放课程、数据、案例、工具和实训实验平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