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炽灯点亮了20世纪,发光二极管点亮了21世纪。LED是业界公认的新一代显示与照明技术的核心器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樊逢佳与河南大学教授申怀彬合作,利用自主研发的“LED拍片机”,破解了绿色磷化铟基量子点LED效率和寿命难题,并刷新多项世界纪录。这标志着我国在环保型量子点显示和照明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11月21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审稿人评价称:“该研究选题重要且具有时效性,作者清晰阐明了量子点LED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尤其是电荷注入势垒、电荷分布及相关分析方法,并利用电激发瞬态吸收光技术深入解析磷化铟基量子点LED电荷浓度及结构优化问题,取得了定量且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研制首台电激发瞬态吸收光谱仪
LED显示屏无处不在,LED照明产业更是我国半导体行业的重要支柱。随着技术进步,一大批新兴显示和照明LED,如量子点LED、下一代有机LED、微型LED崭露头角。
在国外做博士后研究时,樊逢佳便开始接触LED。“我注意到国际上没有课题组专门研发新仪器,从实验角度验证新兴LED的内部机制问题,只有少量研究人员在做相关的理论计算。”
事实上,正是由于缺乏原位、直观的表征手段,LED内部好像一个“黑匣子”,研究人员“看得不够清楚”,对其内部运行机制也理解得不充分。
2017年9月,樊逢佳回国加入中国科大,开始组建团队专注研究量子点LED关键科学问题。经过两年技术攻关,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台电激发瞬态吸收光谱仪,并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樊逢佳解释说,人骨折就医,得先拍片子才能诊断。这台仪器相当于为LED“拍片子”的CT机,不仅能实时捕捉LED内部载流子的活动,还能清晰描绘其电场分布。借助这一“超级视野”,研究人员终于能对LED内部进行全面“体检”。
该仪器的科学原理就是把传统光激发瞬态吸收的“光激发、光探测”模式升级为“电激发、光探测”,从而实现对电子和电场的原位监测。
利用该仪器,樊逢佳等人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如揭示了影响量子点LED电流和电压效率的限制因素、探明了蓝光量子点LED的性能衰减机制、发现了“电激发”过程中新奇的物理现象。
“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为理解和优化LED性能提供了强大支持,还有助于发现物质新现象、研究物质新规律。”樊逢佳说。近年来,他们还发展了噪声抑制算法,将仪器灵敏度提高到十万分之一。
攻坚显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量子点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半导体纳米晶体,表现出尺寸依赖的光学效应,即不同尺寸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而且色纯度非常高。这一独特的光学性能使量子点成为最好的发光材料之一,被应用在量子点LED等显示领域。
樊逢佳介绍:“量子点LED分为有镉和无镉。无镉无铅量子点LED由于其环境友好优势,备受研究人员青睐,以磷化铟体系为代表的量子点LED则被誉为显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2019年、2020年,韩国三星集团在《自然》连发两篇无镉量子点LED论文,展示了他们在红色和蓝色磷化铟基量子点LED器件中取得的进展,代表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无镉量子点LED研究的最高水平。
然而,随后几年里,国际上关于绿色磷化铟基量子点LED的研究迟迟未有突破。绿色磷化铟基量子点LED的效率和寿命仍落后于红色和蓝色的磷化铟基量子点LED,成为制约环境友好型全彩量子点LED产业化的关键。
在无镉无铅量子点LED中,为什么红色和蓝色器件表现优异,而绿色却始终难以突破?这成为显示领域的未解之谜。
申怀彬长期从事量子点LED的设计工作,是多项量子点LED性能世界纪录的保持者。自2018年与樊逢佳结识后,两人便成为亲密的合作伙伴,在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这次,他们再度携手,向量子点显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绿色环境友好型磷化铟基量子点LED发起攻坚。
新方案破解“水池难题”
研究团队通过“拍片机”的“诊断”,发现绿色磷化铟基量子点LED性能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点——电子注入不足和电子泄漏严重。想象一下,本该流向“蓄水池”的电子,一边是“进水管”堵塞,一边是池底有“泄漏”,这就导致电子“蓄水池”无法装满。
为了解决难题,研究团队提出“低、宽势垒”的创新设计方案,对电子“蓄水池”进行全面升级。通过拓宽“进水管”,让更多电子顺畅流入量子点发光层,同时在池底加装防漏板,避免电子从中流失。
“优化后的绿色磷化铟基量子点LED不仅效率提高到26.68%,亮度更是突破了27万坎德拉每平方米,器件发光寿命大幅延长到1241小时,刷新了多项世界纪录。”申怀彬说。
“这表明我国环保型量子点LED技术迈入了一个新阶段。”樊逢佳表示,下一步,团队将努力推动环保型量子点LED从实验室走向货架,将技术真正转化为产品,为市场带来高性能、环保的显示技术,同时推动绿色显示产业发展。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