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新质职场·重构增长”2024年度最佳雇主颁奖盛典暨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在江苏无锡举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发表致辞。论坛由《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执行主编程明霞主持,著名经济学家、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原院长、经济学教授姚洋,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香港科大商学院原副院长、商业战略与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岩等嘉宾齐聚一堂,着眼未来,展望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路径。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发表《打造创新驱动的人力资本新优势》主题演讲,指明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本突围路径。
突围“低劳动成本依赖”,打造以创新为驱动的人力资本新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果显著,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历史性跨越。曾湘泉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GDP、外汇储备等方面的跨越式增长后,又提出了在如此高速增长背后,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曾湘泉指出,我国虽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人才发展存在四大“悖论”:劳动生产率增速快但劳动分配比例偏低;人口规模庞大但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人力资源供给巨大但人才实际充足度低;劳动者勤恳工作但收入增长机制缺失。这四大“悖论”的存在,说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享用了这种由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与低劳动力成本、低人力资本投资强烈反差而构成的劳动力“红利”、付出了由劳动力无限供给托底的“蓝色代价”。
曾湘泉认为,由低劳动成本带来的比较优势并不能有效支撑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其原因有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位转移是趋势;劳动收入增长滞缓,抑制国民消费与投资,不利于内需扩大;由收入分配失衡带来的社会矛盾加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则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结构向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向战略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转型的进程。至于持续健康发展真正依靠什么,曾湘泉给出的答案是突围“低劳动成本依赖”症,打造以创新为驱动的人力资本新优势。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曾湘泉指出,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它是由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价值含量、绿色含量等。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曾湘泉引用总书记讲话,强调“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尤为重要”。
如何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我国人力资本的新优势,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对此,曾湘泉综合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促进创新方面有十大作为:第一,树立和传导企业的创新战略与文化。以华为为例,“开放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华为的DNA“,要培养和造就与之相匹配的各类创新型人才。第二,基于多样化的能力导向进行人才选聘。一个企业要发展得好,不是一个单一的人群,也不是一种人的单一能力,而是多样化的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层面,要尊重多样性,在职业能力上要互补,在“合而不同”中发生“化合反应”,激发创新。第三,推进工作的丰富化与授权。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要推行自我管理的团队。第四,建立推行正式的跨部门沟通与员工建议机制。要通过跨部门沟通与信息共享等方式将组织的“内部知识共享化”,包括“经验共享”、“教训共享”与“问题共享”等;第五,实施全面发展导向的培训。包括专门的创新思维,创造力开发,专业化能力的深度开发,综合性素质的全面开发等。第六,进行指导改进型的绩效管理。第七,提供内外结合的整体报酬激励。第八,建立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渠道。第九,强化推进与外部智力资源进行合作。第十,推动建设创新管理的职能平台等。
最后,曾湘泉做出总结:迎接新质生产力时代,不仅是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提高人力资本效率;加大教育培训、健康等投入,这不仅具有扩大消费属性,更是一种投资,对解决宏观经济具有双重意义;要广泛引入人力资本投资需求分析和效果评估,大幅提高其投资效率,推动实施企业创新战略的实现。
本次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为各界厘清了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中国经济的新格局与新战略,也探讨了当前人力资本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新质生产力迅猛发展,数字浪潮奔涌向前,不管是企业还是职场人,只有把握新趋势、适应新环境、培育新思维,才能把握机遇,实现发展和突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