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不能冰冷,算法不是“算计”。这些年来,作为新型互联网技术手段,算法已深入运用于各种移动应用端,依靠海量数据,通过个性化推送、排序精选、检索过滤、调度决策等方式向使用者提供信息。随之而来的有关信息茧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大数据杀熟等问题亦不容忽视。
横贯春夏秋冬,覆盖衣食住行,算法无处不在,数据无所不能。看资讯时,APP会推荐感兴趣内容;打车时,导航会推荐最短路线;点外卖时,平台会推荐附近餐馆……无论是返乡青年的农产品销售,还是老字号手艺的线上推广,今天的算法已深度嵌入网民的生产生活当中。伴随而至的,是“算法应向上向善”渐成社会共识。换言之,算法不是不能驯化的野兽,而应该成为引领主流价值取向的“斜杠青年”。
算法是人发明的,自当是以人为本。不过,掌控在商业平台的算法机制一旦离开监管的规制,也容易成为脱缰的野马。人被困在算法里,已演化为新型社会焦虑。有一份针对1501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2.2%的受访者坦诚地表示,“大数据+算法”的精准信息推送机制,不经意间使他们陷入了“信息茧房”的困境之中。这不是幻觉,这是不争的事实。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多数用户在与AI进行交互后,所接触到的信息种类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因此,算法治理成为现实的课题。
算法治理,依法而治。从2021年9月9日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到2022年1月份多部门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再到不久前国家网信办发布的《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顶层设计对算法技术的规范正不断完善。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综合治理,督促平台企业提高算法透明度、优化算法规则,切实保障新就业群体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与之相呼应的是,互联网平台也纷纷策应,在算法治理中多有作为:此前,美团、饿了么纷纷表示建立算法公开机制,推动平台规则透明化。3月13日,货拉拉发布《货拉拉关于推动算法公开透明、向上向善机制的公告》,保障平台货主、货车司机权益,推动平台算法公开透明。加速推进滥用算法治理,虽任重道远,却箭在弦上。
算法治理,既离不开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更离不开守正创新不跑偏。在行业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相向而行的背景下,算法治理的关键在于摆正价值导向,既要利用好算法为社会与市场服务,又要采行良法善治严防算法“任性妄为”。算法治理的核心是“守正”——算法向上向善是基本价值取向,网络平台绝不可用所谓“避风港原则”推卸责任。增强公众对算法治理认同和信任的前提,是算法治理的公开与透明,在商业需求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以此防范歧视、偏见或误导。算法向上向善,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重回人文温度与人本情怀的轨道,确保其安全可控、公平公正地运行。
数字经济的春天呼啸而至,算法治理的利剑也当常态高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并作出了“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等具体部署。技术以人为本,人是万物的尺度,将算法置于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尺度之下,“骑手困于系统”等困局才会解开、数字经济与网络文明的步伐才会越发铿锵。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